首页 书法新闻 书画展厅 理论探索 读者来稿 文化交流 网站公告 奇才展示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栏目导航
        书协概况
        协会顾问
        协会领导
        驻会领导
        组织机构
        协会会员
        理事
        常务理事
        理事单位
分类导航
理论探究
最新文章
亦论书法价值取向与本体
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   2011-08-19 13:17:13 作者:毛协 来源: 文字大小:[][][]

 

亦论书法价值取向与本体

——与沈鹏先生商榷

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副会长 / 张金明

       内容提要 本文是读沈鹏先生“书法价值取向与本体”一文重读时的边读、边思、边记而成,故为“亦论书法价值取向与本体”。全文分三部分:一、绪论,为总论。先从三个方面抄录了对“复兴”一词的使用与释义,然后以共和国建国初30年的历史事实,论证了将1979年以来称为“书法复兴”时期,不是实事求是,并指明了沈先生政治意图的鲜明性;二、亦论书法价值取向与本体,为正文。是对沈先生的全文边读、边思、边记。沈先生的原著文字较长,对共和国前30年的论述观点又基本贯穿于该文的大部分段落,故读、思、记,只好顺其而下。对其若干政治观点,择其中部分从历史事实角度做了不同论述;三、寄语《共和国书法大系》,是依据沈先生的介绍而写的两段话,实为祝愿。
       关键词 “书法复兴” 价值取向与本体 寄语


       沈鹏先生“书法价值取向与本体——《共和国书法大系》序言”,《书法报》2009年第43期刊出,我本能地拜读学习。然而读后感到该序言与过去沈先生的文章论点不大相同,引起我的深思。于是重读,边读、边思、边记。现将所记整理如下,与师友交流,期待提高。
       在边思之时,我找出了沈先生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次印刷的《毛泽东墨迹》写的“浪漫主义精神的高扬——学习毛泽东草书艺术”(代序);为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一次印刷的《天下第一行书》写的“帮你解读——《天下第一行书》再版序一”;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次印刷的《中国书法家全集•林散之》写的前言等三篇文章,再读。同时重新读了《书法报》2009年18期、41期分别发表的特稿“书法,在比较中索解”和“<言>无穷尽”沈先生的两篇文章,以及2008年《书法报》第9期发表的沈先生、王岳川对话录“新世纪书法国际视野及其文化身份”等文。
       上述文章读后,一对比,第一印象就是沈先生在“书法价值取向与本体”(以下简称“取向”)一文中旗帜鲜明地将书法艺术纳入了政治,将书法艺术做为政治的直接工具。过去读沈先生的几篇文章,没有这种感觉,总觉得沈先生不赞成将书法艺术纳入政治,现在重读仍然没有这种感觉。这就是今天读“取向”一文后,边读、边思、边记的原因;鉴于沈先生对书法价值取向与本体已做了论述,我的边读、边思、边记总题目就定为“亦论书法价值取向与本体。”

一、绪论

       将1979年以来的30年称为“书法复兴”时期,不是实事求是。
       为了研究“复兴”一词的使用,现将沈先生、中共十七大文件和《现代汉语词典》的使用和释义转抄如下: 
       1.沈先生在“取向”一文中使用“复兴”一词四次,即:
       ①“‘文化大革命’把‘琴、棋、书、画’列为横扫对象,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异化了书法,但是大字报离不开传统的毛笔,书写者一边疏远艺术,一边却无法与书写艺术的要素截然分解。所以‘文化大革命’一旦告终,大字报现象客观上成为书法复兴的契机之一,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书法组织,出现了一批书法爱好者。由此也可以看到书法的历史情结有深刻的根源,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此处分析了文革、大字报与书法的联系。
       ②“我们现在把1979年以来的30年称为书法复兴时期。这是一个从衰颓到复苏、从被遗弃到繁荣的时代”。此处明确了复兴期时限与含义。   
       ③“可以说,与书法刚刚进入令人兴奋的复兴期的同时,也就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现象,滋生出许多新问题。”此处点明了新现象、新问题。
       ④“从长远看、复兴期30年实在为时太短。我们面临的嬗变,得失之间也不能简单化。比如书界说的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诚然给书法带来不利影响,但是也要看到有利的一面。西方抽象派艺术与中国书法艺术不属于同一个源头,从‘流’的意义来说,两者可以并且已经在互相借鉴。”[1]此处发出了书法复兴期应延长与西方抽象艺术应加深借鉴的呼吁。
       2.“复兴”一词,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文件使用的情况,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结晶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中,使用“复兴”一词是两次:
       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②“我们必须继续承担好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2]
       中共十七大决议中两次使用“复兴”一词,均是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复兴的目标与时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对书法艺术所隶属的文化大系统,五个层次的表述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复兴”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的释义是:
       ①衰落后再兴盛起来:民族复兴 |文艺复兴
       ②使复兴:复兴国家
       “文艺复兴”:指“欧洲(主要是意大利)从十四到十六世纪文化和思想发展的潮流。据说那时文化的特点是复兴被遗忘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萌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想特征是人文主义。是提倡以人为本位,反对以神为本位的宗教思想。当时文学家所看重描写的是活的人;美术家所描绘的也是普通人物和自然景色,画宗教故事时也富有人间情趣”。
       纵观中共十七大与《现代汉语词典》对“复兴”一词的使用与释义,无需做过多的分析,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这两处关于“复兴”一词所含时限,前后是两个不同的时代,从政治角度讲,是换了人间的两个不同社会。党的十七大所讲复兴是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复兴起始时间,不是指1921年中共成立之时,就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但都是针对归中国而言;沈先生所讲书法复兴,起始时间是1979年,而1979年向后推至1949年,都是中共领导下的共和国,社会制度是一样的。而不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它们前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同的,领导社会的团队力量也不同,人们的主流理念更不同。共和国开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六十年中,领导事业的核心力量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大法一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制度一直是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的理念一直没变。如果将1979年以来的30年定为书法复兴时期,要让人民认可,《现代汉语词典》必须进行再版,以便将沈先生对“复兴”一词的释义补充进去,或者串改一下原来的释义,以证明沈鹏先生对现代汉语的贡献,但是,在没有对《现代汉语词典》修改再版前对“复兴”一词真正的含义已明确无疑了,因此,现在可以说,无需进行什么上纲上线,也无需用阶级斗争观点来分析,更无需进行什么论辩,沈先生其行为意图已是再明显不过了。政治色彩够浓的,无需再说什么!
       共和国的六十年中书法状况如何?沈先生讲:“在历史的大浪里,共和国书法既无足轻重,又渊源深厚,既经历了冷落,又有了非同寻常的繁荣。”[3]回顾60年,得到一个重要的认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对于书法艺术兴衰存亡至关重要。从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历史巨变开始,一切以巩固政权,除旧布新为目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观锁定在为当下政治服务如何实现工具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达到何等程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书法勉力传承民国时期已趋萎缩的局面,少数从民国时期过来的书法家作出的努力值得肯定,但从全社会看书法进一步受到冷遇,社会对书法无睱旁顾。”[4]
       上述沈先生的描述,实在令人费解,我不想只用“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来描绘共和国,因为毕竟“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应当说,我们这些健在的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建国前出生的同胞们,大多数是跟着共和国走过来的,这段共和国的历史都是亲身经历的,不少人扛过枪、渡过江、当过右派和牛鬼蛇神,甚至被改造十几年,但对于讲中国书法在这段历史时期受“冷落”、“冷遇”,却不能认可。且不说,国人皆知的文化战线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两条战线之一战线,又谁不知毛泽东用“文房四宝”打败了蒋介石的四大家族!谁人不知毛泽东所讲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画!是他于1942年5月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宏著,端正了文艺,包括书法艺术的方向,回答了中国书法史上无人回答的书法艺术的泉源、书法艺术写什么和给谁看的一系列创作观、审美观的根本问题。新中国建国前已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书法艺术精英集团,这支队伍在共和国初期发展壮大形成为集团军,造就了中国书法创新与发展的历史上的第三个黄金高峰期,有大家、有经典,世人共识,国人喜爱,国人追逐,国人弘扬,形成了如今由“下等人”翻身做主人的中华民族人民大众为书法艺术主力军的时代。就在这种氛围下,共和国孕育了1981年5月5日举行的中国书法家代表大会,被称为:“社会主义时代兰亭盛会”,诞生了中国书法家协会,这就是“十月怀胎”的必然,是不可否认的。历史铭刻着,近当代,通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书法精英集团军的不懈求索,书法艺术得以薪火相传,不断推陈出新,繁衍发展,使书法艺术大发展大繁荣。
       沈先生在描述共和国六十年书法状态的同时,进而对1979年前的共和国前三十年书法状态做了具体的交待,他讲:这个时期的书法艺术被列为“封建文化”、列为横扫对象,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异化了书法,书写者疏远艺术……结论为“衰颓、被遗弃。政治对书法进行束缚,以简单的意识形态的准则苛求书法,以平庸、低俗的审美观念划界,使书法出现断层,到了1979年书法复兴了。标志着书法从衰颓到复苏,从被遗弃到繁荣的时代。
       上述描述很值得思考。首先应以历史事实证据说话,在近当代,人们完全可以去查那个年代中共中央所形成的文件,甚至会议记录;完全可以去查毛泽东当时的所有言论和著作,看看其中是怎样论述书法是封建文化的?是怎么被列为横扫对象的?我们绝对不能把某些人的言论和行为都记载在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身上。如果这样,沈先生在论述书法复兴时期书界出现的“书法环境的变异,促使书法的受众减少,书法降低了审美效应,社会公众对书法的特征,书法的优劣、高低、雅俗、美与不美……或者不然、或者迷失客观标准”[5]等问题,也记载在中国共产党或者说共和国身上吗?也记载在改革开放身上吗?话又说过来,就是记载上也只能说是这个时期,出现的一些现象,而不是共和国的书法主流,更代表不了这个时期。
       恰恰是这个时期,大量的史料记载着,共和国的前30年书法艺术创新与发展史中,是毛泽东慧眼识珠,提携人才和扶掖后学,促成了共和国书法精英集团军的形成与扩大,不仅造就了大批新生力量,而且推荐出了非党派草书家林散之等人;毛泽东不仅以自己的书法艺术的科学发展践行树起了典范,带动着中国近当代书法艺术的创新与繁荣,同时他以共和国最高权威者向全民发出了“学一点书法”的号召;是他以极大的责任感给中国书法史上的最大讼案,以“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态势,展开了公平论辩的机会,为书法艺术及其书学理论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广阔的思维空间;又是他将怀素的《自叙帖》做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外相大平正芳,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最大亮点。这与传说中的唐皇将王羲之的《兰亭序》手迹带入墓穴形成何等的天地差别!且不论它的政治背景,单讲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何止是天地之别!就是这位政治上一代伟人,以其狂草气势的创作,将中国近当代书法史不可思议地提前带入一个高峰期,这就是共和国前三十年书法艺术史的事实。中华民族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抹杀是不能容忍的。
       书写时疏远艺术,恐怕从前有、现在有、将来仍然还会有,这不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有专利。恰恰相反,在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时期,却成长起来一批书法家,如世人尊为书法家的启功,他就自称大字报成就了他的书法艺术,并自称是大字报体;2009年《书法报》五体十家中的人物,林鹏、马世晓、周俊杰等以及海派书法艺术探索者,均有“文革”时期的笔墨记载,尽管在文字描述上难为了记者,但毕竟是从一个侧面做了历史事实的记述。这一时期书法爱好者队伍不断扩大,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书法艺术平台越来越多……我们至今还没有感到沈先生所界定的“疏远艺术”的火花。大字报从政治角度上讲,可以格杀勿论,也已有定论,至于是否要天天讲,那就因人而行吧!但它毕竟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书写的载体,功过令人评说,也无可非议。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也引起不赞成书法艺术讲政治的人搞起政治泛化来。但是,任何绝对化的评说,恐怕不能让人认可,如今,倒是沈鹏先生所讲:“少数从民国时期过来的书家作出的努力值得肯定。”[6]这个少数人如果不是毛泽东、郭沫若等人的话,人们恐很少知道,不仿请将他们的大名和作出的努力事迹公布与众为好。这里很需要指出的一点,那就是研究民国时期38年,只讲国统区,不讲解放区,是人们不能接受的,也是令人不可思议。历来史学家,如对“五代宋金”等时期都没采取这种手法,如是,何必?在当下,连书界多数人已认可的人民大众已成为书法艺术的主体的时代,就不要仅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赏了,将能否“肯定”的权力,归还给中华民族人民大众吧!因为人民大众懂得,搞学术,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考释严密,斟酌精到,不能以孤证论定其重要观点;尤其重要的学术问题,不能靠一两个权威人士进行裁决,真理是在思想火花的互相撞击中显现的。
       沈鹏先生书法艺术风格“平等”论,在《天下第一行书》再版序一中,这样写道:“不过,我近来想,王羲之的地位虽然确定不够,研究书法史却不必以︿〈王〉甚至以〈帖〉为至上,还有碑学以及写经、陶文、砖瓦文、竹木简文等等,都是书法长河中的流派,倘若不是,先入为主的观念看问题,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就风格来说,有着平等的意义。”[7]共和国前三十年的书法艺术,就风格来讲,历史上从来是没有过的,最突出的就是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的共有气势风格,这在毛泽东等人的墨迹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按照不先入为主的观念看问题,其艺术风格应享受平等待遇。可现在沈先生以“断层”来论证,什么衰颓!什么遗弃!当然就将其民族气势风格的毛体书法艺术风格给掩没了。要求刀压在脖子上的人们,尔后面对百废待兴的人们……拿出精力来搞婉柔的书法这可能吗?为巩固政权、除旧布新要求一切为其服务有什么不对吗?要求书法艺术激发全民族的活力不对吗?当然是对的,所以才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特有的黄金高峰期,证明了书法艺术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文化建设开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在扎实推进,书法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和繁荣,可就在此时,先是中书协主席张海先生以“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一文亮出了自1978年以来的“书法复兴”时期之说,现在又有中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先生以“书法价值取向与本体——《共和国书法大系》序言”一文,进一步对同一个‘书法复兴’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沈先生一向认为“书法从本质上说是优美的”、“书法无关功利”、“书法的本质属性表明它不属于某个阶级。它有时代特征,但相对来说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对书法艺术兴衰存亡至关重要”。大概沈先生基于这种原因,又加以认为“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发生的戏剧性的转换。政治对书法放松束缚,不以简单的意识形态的准则苛求书法”[8]的形势下,也就高举了“书法复兴”的政治旗帜,使人们明白了沈先生不赞成别人将书法艺术,“锁定在为当下政治服务如何实现工具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达到何等程度”,而自己却在“锁定”了。
       总之,共和国六十年来,书法没有被“冷落”,更没有“断层”,既没有“衰颓”,也没有被“遗弃”,而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三个黄金高峰期,将1979年以来的书法繁荣称为书法复兴时期,至少是不符合全国人民认可的,拥护的,践行的十七大精神,是脱离国情实际的,不是实事求是的。我们只好说,还是不要折腾为好!

二、亦论书法价值取向与本体

       自有汉字起,便有了中国书法,迄今已3000余年。共和国书法是几千年书法史的一个断面,属于中国的现当代,有着不同以往的特殊性。在历史的大浪里,共和国书法既显示了它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之一的作用,又渊源深厚;正因为她身受着中华民族人民大众的宠爱,才有了非同寻常的繁荣。今天认真地研究、回顾这段我们曾亲身经历过的历史,肯定会有益于未来。
       汉字,最富神奇和趣味,它是世界上最古老和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它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它是独一无二的集音、形、义于一身的文字;它信息量大,能编码,又成了世界上阅读速度和输入速度最快的文字。中国书法与汉字同步至今天,如同大海中的波浪永远向前,发挥着永远的光辉。世界上也曾有过一些有价值的文字,但都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只有汉字历尽沧桑,青春永驻,不仅没有被其他文字取代,反而越发显示出无限生机。
       回顾60年,得到一个重要的认识:如同历史上各时期一样,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对于书法艺术兴衰存亡至关重要。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历史巨变的开始,书法艺术与其经历的几千年的历史一样,在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的大局下,发挥着为社会服务,为民族大众服务,实现其工具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书法艺术被社会所钟爱。尽管它也受时局的影响,如民族大众在生死存亡搏斗时,它的身躯也只能随其活动,显示力量,但其创新必然受到一定的制约。在共和国初建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一切以巩固政权、除旧布新、中华民族大众 “旧貌换新颜”之际,中国书法的工具作用也达到了激发全民族创造力的程度。正是“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忆过去,无论瑞金、长征、还是延安时期,毛泽东都是极度重视书法,并称赞舒同为“马背上的书法家”,共和国建立后对书法更加钟爱,说“进北京城后,全国人民兴高采烈,我的书法也就欢快飞动了。”共和国建国初期就形成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书法精英集团军,促使着中国书法艺术不可思议地提前进入一个高峰期。书法艺术在共和国的成长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人们记忆犹新。
       今天,我们回顾,这个中华民族成长、发展中形成的书法,可以看到它是顺应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繁荣而繁荣,几千年来的历史就是这样过来的。它虽不属于某个阶级,它也不能成为某个阶级的政治工具,但它是属于中华民族,是为社会服务的。它顺其自然地必然成为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工具,可以说这是它独特的优点。把书法的本质抽象化,是不可思议的。它不是自然界中的土壤、水、空气、石头等,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晶,是通过人类的操作,汇总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素材,进而启示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情操,它本身无关功利,但它必然是有益于社会,否则就被淘汰废弃。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紧密相连,从未脱离过。现代人类制造导弹,导弹本身无关功利,但它是由人操作使用的,离开人的操作它一点作用也没有。中国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形态中的一员,文化有封建性的糟粕与民主性的精华,这两种对立因素并非在所有的文化形态中非此即彼,但它不可能脱离这种对立的现实的感染,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在于融入社会,融入中华民族大众之中,从而对人性的潜移默化,对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深层次的作用,促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书法的本质属性表明,它的时代性受着时代主流的影响,其时代特征是鲜明的,从不模糊。这在晋唐以及宋元明清时期都是如此,共和国前期中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是如此。文革期间,多方面均遭到摧残,然而,书法艺术确是随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正如兰干武在“周俊杰书法艺术展观后”一文中,针对文革,这样写道:“他们当中有些人却能自强不息,与时间赛跑,向艺术的高峰攀登。周俊杰无疑是他们当中的代表”。[9]因此,我们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时有风浪,书法也会时有随波逐流被扭曲表演的方面,但不是主流。我们说中华民族不会疏远书法艺术,是因为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驱体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后全国各地获“准生证”的书法组织的陆续建立,书法爱好者一批又一批地活跃在社会舞台上,正是共和国建国后所孕育的结晶,这就是书法现当代深刻根源与群众基础更扎实的由来,而非他也,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
       1979年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书法这古老的艺术与时俱进,获得了更加令人振奋的生机,书法的展览、出版、教育、对外交流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势态、新气象。然而人们也感到与前三十年的不等式相比,即人们期待着的像毛泽东、郭沫若、舒同、启功等书法艺术大家与经典,却没再出现,让人不可思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与时俱进,中华民族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热切愿望中,思索着中国书法艺术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氛围中,在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舞台上,如何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为此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书法艺术领域如何体现?书法艺术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创新发展等重大书学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中国书法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进而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形成一个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书法艺术价值取向,创作出更多反映新时期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给人民带来更多艺术享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中实现书法艺术自身的历史使命。
       目前,可以说书法艺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色彩斑斓、迅猛多变,错综复杂的局势,也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也正因为如此,必然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现象,滋生出许多新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书法艺术面临着考验。书法艺术要面对社会,同时也不得不面对自身。对当前书法艺术的评估,众有评说。有书法圈子里的孤芳自赏,对此有人称为互相吹捧、更有人民大众的评说,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的期待。
       书法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与新中国建国60年来相提并论,历史上出现过的断层,在共和国的现当代从未出现。新的文化背景下,从事书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笔、墨、纸、砚的生产,如今企业之多、规模之现代、工艺之先进、产量之大、产品之精、质量之高,有目共睹,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无可比的发达,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没有过的。尽管20世纪初期钢笔进入文化领域,今日,硬笔不仅取代毛笔,电脑也在普及,其变化比当时印刷术的出现更令人惊讶,这说明社会的前进,但传统文化延续的惯性并没有就此止步。历史上没有,今后也不会有。我们的态度是坦然面对,以此故弄玄虚没有必要。就书法艺术而言,其文化语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好,其专业队伍有着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好的工作环境,有专业职称,有专业工作室,享受着如同大学教授的从业自由,平时在家中,一般不去单位,有着自由从事专业的时间,不仅政治待遇宽松适宜,经济、福利待遇目前大都不低于平级公务员,有历朝历代没有过的“皇粮”供养着。除专业人员外,全民中热爱书法艺术的人越来越多,从当前的各类展览看,仅中书协举办的大展,每次参与者都在数万人以上,且不包括各地和社会上各种展赛的参与人数。那种设想要更多的人练习书法、从事书法创作、甚至全天候地拿起毛笔,是不现实的,毕竟人们的生产劳动等经济活动是第一位的,中华民族不是喝西北风而生存的,否则人类社会就会灭亡了。
       书法艺术的受众者,当今社会,肯定地说不仅人数多,而且审美水平也高出历史上任何时期。数量之多也无需统计部门的权威性公布,更为突出的是审美水平,在其知识丰富、升高的当今时代,人们对书法特征、书法优劣、高低、雅俗、美与不美等等的审美效应,都是大家们想象不到的高水平。是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倒是我们的少数大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贵族都贵族,他们把人民大众视为“下等人”,根本不把人民大众当作书法艺术的主体,认为他们对书法艺术只是些木然的“下里巴人”,因此他们只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赏,互相吹捧,然而人民大众却不买帐,尽管他们举办展览时让“达官贵人”给他们装门面,或者官商结合,然而只能在几个小时的开幕式中起作用,或在电视新闻中瞬间而过,仅此而已。某些被称为大家的作品,人们不识是何物,只好当垃圾处理,这种局面,实际上阻碍着书法艺术的真正发展与创新。应当说,经济的发展,创作空间的优越,自由随心,对书法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提高了市场需求,活跃了书法艺术的交流。书法在社交活动及国内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讲:“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0]正因如此,书法史论工作者,包括有志于此项事业的大众爱好者不甘寂寞,勇于探索;书法教育、书法事业建设都取得了重大的开创性的成就。所有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
       称社会应较多地关注书法本体,较多地重视自身的独立意义;讲书法在热闹红火的同时,有失落,价值观向另一方面转移。这种状况对书法界自身又是严峻的考验。认为书法家一方面面对繁荣的有利条件,一方面对于那种视繁荣为一切的观念表示忧虑,不放弃长远的、深层的追求;又认为书法家在与社会上平庸、低俗的审美观念划清界限的同时,也要不断反思,警惕自身的和光同尘的习气。因而呼喊书法家在回归西汉扬雄“书、心画也”及其后许多至理名言,包括梁启超所说,从表现个性的立场看问题,“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进而称,以现当代的书法实践证明,先哲的智慧,今天,仍引领我们行进,决不因为“与时俱进”而减退为理由,明确了“书法价值取向与本体”,就是书法艺术应以本体为核心确立文化价值取向,在确定本体的恒定性中实现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何为“本体”?众所周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这样释义:“德国哲学家康德唯心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辩证唯物主义否认现象和本体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认为只有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何为“书法本体”,应是显然明确的了。这里,我们想起一代伟人曾讲:“爱好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仇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员不宣传马克思主义,何必做共产党员!”尽管中华民族不全是共产党员,但中华民族的主流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没有市场的。如果说什么“书法本体“只能是中华文化,这是国人共识的。
       实事求是地讲,也是众所周知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国书法艺术是随中华民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繁荣而繁荣。脱离中华民族,脱离社会,离开民族的前进步伐就没有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余地及空间,也就不会存在什么所谓书法自身独立的意义。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无论哪个民族主导社会地位时都如此,也可以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什么书法自身独立的情况,也从来没存在过什么书法自身的长远的、深远的追求,尽管书家也一直在表现个性、在表现心情上努力着。但那种将作者个人人格上的不断自我完善,对美的规律的不断发现,书法技巧的严格训练,而逐步形成的自己的潜意识,归结为书法本体观念的内省所获得,是串用。实事求是地考查历史,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比共和国时期如此关注书法的,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旗下,视繁荣为一切无可非议。书法应有长远的、深层的追求,但必须融入中华民族,视人民大众为主体,绝不能将平庸、低俗的审美观与人民大众等同起来。人们一直认为,而且历史也记载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对待先哲的遗产上一直是全面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进而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正如党的十七大指出的:“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1]“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2]这就是中华民族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共同声音,显然当今书法艺术的价值取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3]这不是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的锁定,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别无他取。也可以说根本不存在、历史上也未曾有过的什么“以书法本体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所谓“以书法本体为核心”是违背书法艺术发展规律的,如若那样,是根本不可能实现什么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说白了,如果真将什么“以书法本体为核心”的书法独立践行,那将如“藏独”、“台独”、“疆独”的下场是一样的。
       纵观历史,中国书法的繁荣期都是随着中华民族及其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从而引出汉字字体的变化。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书法,它从历史的源头走来,经历了甲骨文的神秘,金文的庄严,秦篆之婉通,汉隶之质朴,魏晋之风流,南北朝之峻拔,唐之法、宋之意,元之幽雅,明之淋漓,清之碑学,凝聚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追求。当然,书体非字体,以字体划分书体只能在相对的意义上成立。一部书法史,就其本质来说,是中华民族发展一定时期的民族风格,由书家通过书法艺术集中体现出来的风格演变史。那种将书法称之为书法家的风格史,甚至称为书法家的历史,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嘲弄,是一种窃中华民族之功的大盗行为。做为书法载体的汉字,是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发展变化的,自然就成为书体变化的原始动力。所以魏晋时代,多种字体具备,其隶书向楷书转化,出现了王羲之为代表的起始大师,至唐代,楷书,行草完全成熟,又推动书法臻于法度齐备严整的局面。反视当今,新的汉字字体还能否出现?那就要看中华民族发展的需要及其书法精英们的践行。目前看是不可能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不可能全盘重复再现晋、唐那个时代标准的辉煌。果真如此,也只能视为历史的倒退。
       新中国建国以来,人民大众已成为书法艺术的主体,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造就了众多的扎根于社会的书法队伍,是对历来称为“名人书法”观念的冲刷,应当说这支队伍自有聪明才智,再加今天可资取的前人遗产比以往时代多的无可胜计。1899年发现了甲骨文;1901年后又发现了西域汉晋简牍文书。共和国成立以来,大量新发现的古代金文、文书、经书、陶文、砖瓦文、印玺以及流散在民间和国外的文物……先人看不到的书法遗产,以精致的现代印刷术令人大开眼界,对研究古代书法艺术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如果说清代碑学的兴起冲破了单一的帖学末流的樊篱,将书法从一元推进到多元,那么,一个从整体上已消灭的封建专制制度绝不会复燃的今天,中华民族已发展到社会主义时代,其时代特点是改革开放,其标志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永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一句话,我们的书法艺术面临的是一个真正开启多元的时代,书法天地远远超出传统意义的帖学与碑学。显然,多元化的意义,重要的不在于摹仿多种字体与书风,而是要善于融会贯通,独辟蹊径。整个书坛的多元化,将在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大局下,尊重和发扬书法家的个性而得到实现。为此,理论认识有待提高,历史形成的惰性有待克服,尤其是需要长期不断地深入社会、融入大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书法艺术每前进一步都是书法家与广大受众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不是自封为“上等人”在书斋里或者小圈里孤芳自赏中形成。中华民族在今后前进的历程中,还会有风雨,没有风雨那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大自然,当前也不是人都能控制的。但是就是有狂风骤雨、雷电交加,甚至是有人死去,社会永远是要前进的。经验教训是要总结的,但不能抓住一点不放,而去折腾。我们的努力就是让中国书法在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宽广,使之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持续不断、一浪高过一浪的黄金高峰期。当然得失之间也不能简单化,比如书界常说的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诚然会给书法带来不利影响,其实,这个问题也不是今天才有的,历经几千年,其“冲击”也是经常发生的,只不过每次的形式、特点不一样罢了,没有必要因此不安或者说以此人为惊慌,近当代汉字曾被人判“死刑”,然而50年代中文打字机的研制成功,不久于70年代又成功将汉字,包括繁体字在内输入电脑,“死刑判决书”成为一张废纸。英文单词,在近当代由25万个,发展到如今已有100万个,现在很多英国人却读不懂莎士比亚的原著;中国汉字至今仍是几千个,人们至今仍能读3500年前的甲骨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字能打通古今。除此而外,还有一种组合四方的空间凝聚力。中国地幅广阔,有56个民族,口音不同,但都能写出一样的汉文字来,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根底。当今,面对所谓的西方文化“冲击”,我们也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关键是我们要有正确的态度。历史上先人们做到了,我们更应做到。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在当今世界上,我们提倡“和”,这个“和”在文化上应当是互相借鉴,要有利于和平与发展。西方抽象派艺术与中国书法根本不属于同一个源头,当然从“流”的意义来说,两者可以并且已经在互相借鉴。那种照抄、搬用,甚至用西方抽象派艺术改造中国书法艺术的企图是根本行不通的,果真那样不仅中华民族人民要咒骂,外国人也会嘲笑,人们只能把你当做跳梁小丑看待。人类历史上只有先进的东西才能永恒,才能发展,中国书法艺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世界文字艺术中是唯一长存并发展的,可以说,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国宝,也是世界人类历史上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艺术瑰宝,努力发展中国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愿望,也是世界人类的渴望。中国书法艺术将继续在东方乃至全世界发挥更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让人类共享。
       理想的探讨和长期艰苦的实践,在探索中前进,是有道理的。中国画与中国书法本来同源,互相借鉴、融会贯通是必要的。甚至在深层次上借鉴、融会各种门类的造型艺术以至表演艺术等,可能都会启示新的创造。应当说,这些观点也是比仅在小圈子里互相吹捧是好的,但真正能启示新的创造机遇的,还是在中华民族大众之中,只有融入他们才会有所作为,历史上的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是如此,近当代的毛泽东、郭沫若、舒同、启功等更是如此,他们都用自己的文词,自己风格的书法艺术表现了时代,表现了民族。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如同他们那样的书家在践行。古典书法长期保存它的魅力、长久不衰的根源就在于他们融入中华民族生活里面,他们的创作被中华民族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所接受,这就是他们的书法艺术价值所在。

三、寄语《共和国书法大系》

       悠悠翰墨不了情,总结、回顾为了提高,有益前瞻。读沈鹏先生文章而知,李一君先生以他的学识胆量和勤奋与课题组同仁一起于共和国60周年之际,献出皇皇六卷本巨著——《共和国书法大系》,近160万字,全面论述共和国60年书法,远观近察,纵横有度,举凡60年间各个时期,书坛重要人物、事件、活动、书法创新、研究、教育、内外交流等均有专门论述,博览全书,编者意在为共和国书法写下全方位的信史,实在可歌可颂,期待着学习该著。
       《共和国书法大系》从60年中遴选600名书法家和309名篆刻家,使读者看到书法的繁荣。沈先生讲,当然历史还会筛选淘汰。然而,我们的后人如何评价不得而知,但我们会说:努力了。事实上,也没有必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可能代后人发言,需要的是请人民大众,或者各位贤达进行修改。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共和国60年中他们的开拓者、组建者、改革创新者、人民大众与书法精英们,在中国书法艺术实践中是尽了力的,并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我们更期待着共和国70周年之际,该著修订并出版续编时实事求是地将谱写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书法作品、大家的经典等,展现在中华民族这段不凡的历史与辉煌中。

       注释:
       [1]见沈鹏“书法价值取向与本体”一文《书法报》2009年第43期。
    [2]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一次印刷。
    [3]同[1]
    [4]同[1]
    [5]同[1]
    [6]同[1]
    [7]见《天下第一行书》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一次印刷。
    [8]同[1]
    [9]见“大风起中原——周俊杰书法艺术展观后”文,《书法报》2009年第42期。
    [10]同[2]
    [11]同[2]
    [12]同[2]
    [13]同[2]

 

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网编辑委员会
协会地址:100075  北京丰台区南三环中路70号南曦大厦D座1607室  电话:010-87875038
中文网址注册实名: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com            中国毛体书法.com
网址:
www.china-maoxie.com.cn | E-mail: maoxie2009@126.com | 京ICP备09072773号 | 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网版权所有